所謂公路涵洞,是指橫貫公路路基,用于排水或通過人、畜、車輛的小型結構。然而,涵洞的位置、規模、建設標準、與附近溝渠的連接等問題與公路行駛的安全性、舒適性、路基路面的穩定性、周圍灌溉系統的暢通性密切相關。因此,設計公路涵洞非常重要。本文探討了公路涵洞的設計,為公路涵洞的更好設計提供參考。
涵洞布置原則。
1.涵洞位置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路基的穩定性,因此,涵洞的進出口應盡可能面向原溝的進出口,以保證水流的暢通,避免水流沖刷路基。如果不相應,可以改變溝渠,以確保上下游與進出口相對應??刂七M出口高度,涵底縱坡應根據原地形縱坡進行調整。如果進口處于低洼路段,且受路線縱斷標高限制,無法設置八字墻,則可改為唐水井將水收入涵洞。
2.在縱坡較大的路段,應綜合考慮涵位的選擇與路基排水系統的相對關系。在設置涵位時,可以結合路線平.縱面設計圖,選擇合適的位置設置涵洞,將路線縱坡設置為凹形的低處,或者將路線縱坡設置為陡變緩。凡路線必須通過農田灌溉渠或農村道路的河溝時,一般應在保持原有農田水系的情況下設置涵洞。
3.涵洞位置應服從路線方向,適應路線的平、縱要求,并與路基排水系統協調,涵洞軸線應盡可能與水流方向一致。側山內截水溝和路基排水側溝出口應設涵,陡坡急彎時,路線偏角較大(大于90度),平曲線半徑較小,進入彎道前縱坡大于4%的陡坡應設涵。
盡量避免與河溝斜交。只有在特殊情況下,才能調整上下河道,使其從更好的位置通過。尤其在土壤密實、邊坡穩定的河溝,可以改溝設置坡涵,原溝可以做盲溝排水,這樣可以縮短涵洞長度,有利于排水。
當路線穿越丘陵地區的山脊線時,馬鞍形底部可開挖明溝排水,無涵洞,或路線交叉時,與分水嶺線平行,無涵洞。